1950年,叶剑英家中来了一个来自老家的小姑娘,叶剑英对她格外喜爱,甚至想把她当做养女来抚养。这个小老乡名叫邓金娜,她的父亲邓发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,身份显赫。
有一天,罗瑞卿因公出差来到广东,听说邓金娜正在叶家,便匆匆赶去探望。罗瑞卿和邓发在战争年代是非常亲密的老战友,关系如同莫逆之交。罗瑞卿想要收养邓金娜,但又不好意思直接提起。于是他找了个借口说:“我们家孩子多,像个幼儿园似的,不如让金娜到我家住一阵。”叶剑英明显很疼爱这孩子,立刻回应:“你家人多,负担重,生活紧张,还是让金娜留在我这里吧。”
见叶剑英不肯让步,罗瑞卿有些着急,说:“你是觉得我照顾不好金娜吗?那先让她跟我走几个月,瘦了我负责。”话音刚落,没等叶剑英反应,他便抱起邓金娜匆匆离开了。虽然知道叶剑英对孩子关怀备至,但罗瑞卿对金娜的感情更深,心中不愿割舍。从此,邓金娜便成为了罗家的一员,成了罗瑞卿的养女。她的生活和学习都被罗瑞卿亲自关心照顾。
展开剩余72%举个小例子,有一次罗家分到了一些香肠,正巧邓金娜外出,几个小孩子馋得不得了,但罗瑞卿却嘱咐夫人郝治平把香肠冷藏起来,等金娜回来后,一家人再一起分享。
1960年,邓金娜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顺利毕业。在罗瑞卿的建议和支持下,她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的英语专业。此时的邓金娜已经亭亭玉立,风姿绰约,有着校园里的“校花”气质。
她立下誓言,大学期间绝不谈恋爱,把大部分时间投入到学习中。偶尔会和朋友们去北大跳舞,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。可谁料想,爱情来的时候,谁也挡不住。
某天,在一次舞会上,邓金娜见到一个高鼻梁、大眼睛的年轻男子,立刻被深深吸引。邓金娜回忆说:“我一下子就爱上了他,爱得彻底,一天没见就像丢了魂一样。”这位年轻人名叫李新华,是中越混血儿,母亲是广东人,父亲则是越南的高官。
俗话说,“女追男,隔层纱”。1965年,邓金娜和李新华双双大学毕业。随后,在越南驻华大使的主持下,按照越南传统习俗,他们举办了一场隆重的婚礼。
婚礼当天,罗瑞卿送来了一份厚礼。他心情复杂,既高兴又有些伤感,那种感情复杂难言,外人看来,邓金娜早已被他当成了亲生女儿。
婚礼不久后,李新华要回越南保家卫国,邓金娜毅然决定跟随他。尽管当时美国大规模入侵越南,战火纷飞,天气又闷热潮湿,但被爱情滋养的邓金娜根本不顾这些艰辛。她再次踏上他乡土地,这次的感觉与当年在苏联截然不同——身边多了依靠和温暖。
飞机在空中遭遇狂轰乱炸,这让邓金娜不禁回想起二战时在苏联经历的战火硝烟。原本被分配在越南外贸学院工作的她,战争期间毅然加入了妇女支前队。此时,她已经是母亲,带着孩子行动不便,于是将孩子送回广东,托付给外婆照顾。
在越南战场上,邓金娜冒着枪林弹雨,出生入死地抢救伤员,舍命奉献却未获得任何特别的回报。随着美越战争的硝烟渐渐散去,越南却无理挑起了对中国的战争。
不久,邓金娜的丈夫李新华被开除公职,年迈的婆婆也遭遇同样的命运。她的公公因与中国关系密切,被指控为“叛徒”。令人意外的是,邓金娜的工作没有受到影响,反而得到了领导的赞扬。
正当她感到疑惑时,领导找她谈话,要求她加入越南劳动党。作为邓发的女儿,且多年生活在罗家,她对政治非常清楚。她明白,越南当局让她入党,实际上是出于政治上的阴谋。
邓金娜断然拒绝,说:“我永远不会加入,我是中国人,有自己的祖国!”领导听罢,脸色骤变,态度立刻冷酷起来。
厄运随之而来,邓金娜的收入来源被切断,生活困顿如乞丐。越共领导人黄文欢因不满黎笋集团的反华政策逃往中国,越南当局害怕邓金娜一家也跟随逃亡,遂下达拘捕令。
那段日子,邓金娜和丈夫及两个孩子被关押在一个阴暗狭小的牢房里。她患上了感冒,继而发展成肺病。李新华见状,跪地请求公安人员放人。公安人员觉得邓金娜气息奄奄,放出去也好,不必他们承担死在牢里的责任。
关押期间,两个孩子也相继患病,一个患心脏病,一个患哮喘。邓金娜去找婆婆时,见她已饿得无法站立。拖着病体,她找来几块碎饼干给婆婆充饥。
公公病重,连说话都困难,他对邓金娜道歉,觉得她到越南后未曾过上好日子,临终嘱咐她找机会带着丈夫和孩子们回中国。公公去世时,许多高层官员前来吊唁,邓金娜在灵堂上怒斥那些官员,使他们颜面尽失,急忙派人将她拉走。
1983年,中越两国大使馆经过谈判,邓金娜一家终于回到了祖国。从此,他们过上了安稳幸福的生活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官网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